【于丹精彩演讲视频】于丹精彩演讲:发现你的心灵


英语阅读 2020-09-30 11:10:29 英语阅读
[摘要]于丹精彩演讲:发现你的心灵早晨好!谢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聚在这里!看到这样一个盛况我感到很震撼,谢谢大家给我机会与诸位沟通。  从古典走向现代,我们亘古不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愿望呢?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幸

【www.rnahk.com--英语阅读】

于丹精彩演讲:发现你的心灵

  早晨好!谢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聚在这里!看到这样一个盛况我感到很震撼,谢谢大家给我机会与诸位沟通。
  从古典走向现代,我们亘古不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愿望呢?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过我讲的《〈论语〉心得》。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今天我在这里想跟大家沟通的并不是(为您提供文章代写服务!专业、优质、快速、经验丰富的代写团队为您提供人性化的代写服务!)一种儒家的学术系统,我们不去考究它的学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讨这样一种伦理思想在中国制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家沟通的并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题,而是“半部《论语》”怎么样修自身。为什么说“半部《论语》”呢?起码以我的年龄、我的知识、我的学识,我在这里只敢说半部《论语》。那么以后的人生历程,我想我还有后半辈子的时间慢慢地去参悟《论语》。每一个人,可能我们心灵的成长也是一样的。
  所谓圣贤,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朴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远不是从外在灌输给我们的,它只能从我们的内心唤醒,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那点道理。可能有些古圣先贤替我们说清了,而且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它让我们感觉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家沟通的题目是《发现你的心灵》。我想我们从小都受过一种朴素的教育,说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气象万千,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知识系统,古往今来的都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有一双眼睛去发现无比辽阔的世界,但是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吗?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极度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感觉到自己精神快崩溃了,所以他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心理医生讲:“你看我的症状就是每天上班时人就很踏实,我觉得我能够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够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了解自己心里的愿望,我不知所终,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说我长期这样下去会不会得抑郁症呀?”医生跟他说:“你这个情况是挺严重的,那这样吧,你先不要来看病,告诉你一个办法: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个大剧院,有一个着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在那儿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的喜剧,非常经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连着看一个星期,看到你整个人开朗起来,不再这么忧思忧虑了,你再来找我,我们再来探讨你的心 理问题。”医生说完这段话,看到那个病人低着头,很久很久没说话,等到他抬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我就是那个演员。”其实这样一个故事很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你是成功的,起码你是称职的,在社会角色上你对得起你的职称、对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还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你还可以在这个地方做出很多业绩,但是我们真正叩问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真的满意吗?我们内心的那些梦想、愿望,我们真的看得见吗?其实在今天,我们已经不缺少一双去发现世界的眼睛。今天是传媒的时代,电视上、报纸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对我们的头脑和眼睛进行的是一场扫荡、一场风暴,我们现在惟独缺少的是在这样一种信息狂潮中对自己内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这样一种把握的话,我们自然会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个人能够建立一种生命的觉悟。“觉悟”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听到要“培养人的觉悟”,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觉悟?觉悟其实是一个佛家用语。我们来看看:汉字很简单,觉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是一个竖心一个“吾”,觉悟二字是什么呢?字面上看来它就是看见我的心,拆解起来无非就是这样一个意思。那么我们真正问问自己,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有几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心呢?有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心,你会觉得心是苍白的,你会觉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撑着自己。而你内心有一个空空的伤口。内心的伤口是什么都填不平的。有时候你看自己的心,你会觉得自己是遗憾的,有一些遗憾发生之后,似乎用一生都弥补不上;有时候看自己的心,你会觉得自己是欲壑难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许终你一生都不能让你满足。其实我们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论语》是什么?《庄子》又是什么?我想,所有古圣先贤,都以他们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面对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来,那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所以说我不太相信一个公民,当他不是一个有幸福感的、有责任心的、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他能让他的亲人幸福。如果一个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对儿女负责任的话,他也不太可能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担承。所以每一个人的起点,我们生命的起点,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复制品,每个人只能成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认知自己。
  我们心中究竟有哪些美丽的愿望?我们是不是敢于去面对?在这里要说到孔子的一句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怎么样做一个真君子?”他的学生问他:“老师,做君子很难吗?”他说:“不难。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他说做君子满足三条就够了,但是很遗憾他做不到。这是孔子的谦词。他说“道者三”是什么呢?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这三点。那么这样的一些话在今天过时了吗?
  我们来想一想,忧,所有的忧思、忧虑、烦忧,在今天其实更多。为什么多了呢?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可选择的太多。大家想想,就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国的20世纪70年代,人还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有的时候贫瘠也是一种安定,荒芜也是一种幸福,因为那时我们无所选择。大家从一个学徒进一个厂子到退休,用的大茶缸子上面茶渍斑斑,瓷都掉了,印的还都是同一个厂名,你没有离开过这个单位。这个单位给你分了个福利小房,自己住一辈子,到儿子结婚时拉一个帘隔半间还住这个地方。两口子从别人介绍结婚,有点小磕小碰,一辈子吵吵闹闹,但不会有人想到离婚这件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惯性,这是我们当时所习惯的一种生活的轨迹。但是到今天,走到这个世纪,你的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换的,从工作到房子到伴侣,没有什么是不能换的。所以我们面临的所有的忧惶、忧虑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再来说“智者不惑”。漫天漫地我们存在多少迷惑、多少困惑,客观中又有多少诱惑?这个“惑”的元素也比过去更多。再来说“勇者无惧”。我们内心能不惧怕吗?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价值观出现断层的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安身立命吗?所以我们说认知自己并不是凭空的静态的认知,而是把自己放大到一个生活的坐标系中,在这个坐标系在这个时代之中看自己,越发觉得人很渺小,人被所有的忧、惑、惧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顶多做一个喜剧演员,脸上挂着职业的笑容,但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简单的三个字:做一个仁者、智者、勇者。仁、智、勇三个字在这里到底是什么地位?仁、智、勇是人的主观,忧、惑、惧是世界的客观。当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去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起码有能力选择改变自己,也就是说怎么样让你的内心更加强一点。那么什么是仁呢?学生曾经问过孔子:“老师,什么叫仁?”按说“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学者解释起来长篇累牍、洋洋万言,但孔子的话太简单了,两个字:“爱人”。即善待他人、真心对他人好。学生问孔子什么叫智慧,孔子又说了两个字:“知人”。就是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这种了解实际上是最大的智慧。学生问如何去做,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自己都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用树立自己的心去真心真意树立别人;“己欲达而达人”,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有所发达,用自己有所发达的心去让别人发达;“能近取譬”,就是从你身边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帮人。可谓“仁之方也”,这是实践仁义的方法。这句话听起来难懂吗?很简单吧,但是在今天我们真能做得到吗?我在大学里,我的学生每年都在换,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在金字塔的宝塔尖上:下面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间是爸爸、妈妈,上面是一个小皇帝。这些孩子从智力上说是出众的,学业上是优秀的,因为他们可以考上全国的重点大学,但从人格成长上来讲有些就是缺失的,因为他已经不懂得去帮助他人、享受分享的快乐。因为从小的生活轨迹就是独享,他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所以有时候帮助别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快乐他没有体会。还记得二十年前我读到的一篇英文散文,是一个警察的工作日志。他说忙碌了一整天之后锁上屋门拔下钥匙向外走,刚要走的时候听到值班室内铃声大作,他毫不犹豫地开门冲进去,拿起电话来,里面有个女人非常着急地哭诉:“你快来我家,我的孩子出事了,不行了!”警察问清地址,二话没说开车就冲过去了。到她家之后看见一岁多的小男孩,喉咙里不知道吞了什么异物,脸色已经发青了。警察说他都没来得及带上孩子的妈妈,自己一手夹着孩子、一手握着方向盘直奔最近的医院。当时的天色已经是薄暮了,他抄最近的路,到了一条大路需要穿越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正在修路,路基已经挖下去一人深的大坑,再绕路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从这条路过去。这时他看见一个敦实的工段长,那个人看着他沉默了一会儿,什么都没说,然后对所有的工人说:“来,我们都跳下去!用我们的手托起一块木板,让这辆车从我们的头上开过去!”工人们纷纷跳到大坑里,大家举着木板,警察的车,硬生生地从这些汉子的头顶上开过去了。他冲到医院后,医生赶紧抢救。孩子得救了,医生说再晚几分钟孩子可能真就要出大事了。警察已经身心疲惫,把孩子(为您提供文章代写服务!专业、优质、快速、经验丰富的代写团队为您提供人性化的代写服务!)送给那位母亲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他一直在想他都没有感谢的那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当时一句话都没说就跳下去让他把车从他们头顶上开过去。第二天黄昏他又到了这里,看见那批人还在那里修路,他打听工段长说要谢谢他,他们说工段长在那边,他迎着工段长走过去,看见一个高大的男人站在夕阳中,他转过身向警察走过来的时候满面是泪,他握着警察的手,警察没有说话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儿子。”
  这是我当时看过的一个很美的故事,也许大家会说有这样的巧合吗?人生的轮转真的会这样机缘巧合吗?你今天帮助了别人,明天好运就会垂临到你的头上吗?大家可能会说这样的故事只是一个小说而已,那么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小伙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一个医生。”议员说:“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包。”小伙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议员兑现诺言供他上学直到从医学院毕业。从此以后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没有什么消息。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丘吉尔在摩洛哥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处去找能医治的药,最后发现两年前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丘吉尔用了这种新药后奇迹般地好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苏格兰乡村的那个小伙子,而议员恰恰是丘吉尔的父亲。不是每个人帮助了他人,现世报马上就转到他的父亲、儿子、亲人身上,但每个人应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享受我们的生命力量。一个人就像太阳一样把温暖辐射出去照耀他人,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他内心的快乐是巨大的,也许不需要回报,但是久而久之地帮助他人,社会就形成一种习惯。我在欧洲发现每个不认识的异国人都在冲彼此微笑,过来脸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们不习惯在异地他乡看到中国人后很高兴地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而恰恰是异乡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这种经历,在酒店坐电梯,有可能每个人都是冷冷的,但只要有一个人问“您到几层?”就会有人说到几层,然后说“到了”、“谢谢”。有的时候,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整个的风俗到一次电梯中的相遇,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作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我们获得爱,希望我们表达爱,但谁都不开这个金口,谁都不做第一个。什么是仁者?“仁”绝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思维中,它应当转化成一种行动,也就是说让你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无私地放射出去;用你自己的微笑、你自己的阳光去影响周围的人,这就是“仁者”。仁者会有很多的忧伤吗?其实所谓忧伤对一个人来说是相对的。破了一寸长的口子叫大伤还是小伤?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那里可能疼一个星期,哭一个星期,一个粗粗拉拉的小伙子,打场篮球划个口子可能还不知道受了伤。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忧患——我们可能会面对失业,面对离异,面对朋友的背叛,面对和孩子的代沟,面对所有的问题——权且把它看成是一寸长的口子,这些事情人人可能遇得到,但每个生命个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心理机制上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小伙子?这通过我们拓展自己完成人的修炼是可以达到的,也就是孔子简单的两个字:爱人。爱人容易吗?我们真的能把这种爱传递出去吗?其实大家可以试试看。“智”无非就是知人,真正用心地去了解他人、懂得他人。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是什么?真正的懂得并不容易,大家可能觉得有很多人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朋友,甚至有很多人可以做夫妻,大家相处一生,但是相互之间并不懂得。而真正的慈悲,我们需要有智慧的悲悯,能够宽容、体谅,能够以一种平心静气的态度真正和善地去善待他人,这个前提就是要懂得。这个世界真正的大智慧不在于学知识,而在于了解人。
  老子曾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你能打败别人,说明你很有力量。但如果你能打败自己,才能说明你是强者,也就是超越。如果你能够了解他人,只能说你有智慧,但是如果洞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生命觉悟的建立,才能说你是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我们了解也是从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开始,这样的话,智者就可以少了很多的“惑”。“惑”是什么呀?上面是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我们世界的迷惑缘何而来?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是当今世界的多元选择,下面的“心”字是说心底足够大就托住了选择,知道何去何从。如果你的心是苍白的、渺小的,你会被庞大的物质选择压垮,甚至不知所终。可以说在丰富物质选择的时代,内心有定力、有准则的人会面临幸福的生活,而内心没有定力和准则的人面临的就是一场纷乱的灾难。就像你看了那么多的牙膏广告,你知道买哪支牙膏好呀?迷惑不见得只是人生的选择,你确定买哪个牌子的牙膏,面对广告没有自己的分析都会陷入迷惑。什么叫知人?什么叫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了解自己的内心,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来说“智者不惑”,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知表象下的真实。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名医叫扁鹊,他和华佗并称是中国最好的神医。有一天魏文帝问扁鹊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个都是学医的,那么你说说你家兄弟医术的高低。”扁鹊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家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自己的医术是最糟糕的。魏文帝很吃惊,说:“谁知道你大哥、二哥是谁呀?你可是名扬天下的神医呀?”扁鹊从容不迫地应道:“我大哥医术之高,是在一个人没得病的时候看出这个人的征兆,他的能力是防患于未然,大家都认为他不会治病,因为病没有发起来,所以他没有任何名气。我二哥能治小病,一个人病在初期用药把病压下去,能治小病的人就名传乡里。我医术差到只能治大病,这个人的病全发起来,等到我去的时候就要动刀,就要用猛药,把这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其实这样的医生医术是最低的。”这是扁鹊自谦,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吗?我们能做到一个人在名扬天下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弱项吗?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在哪里吗?也就是说做一个真智者,不迷惑,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未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在哪儿。
  什么叫勇者无惧呢?其实这种勇敢更多取决于心灵的勇敢,这种能力有时不表现为剑拔弩张、盛气凌人,它表现为一种云淡风清、从容不迫。从容在今天其实特别奢侈,大家会说时间多紧呀,我们会说我们只争朝夕,来得及从容吗?从容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个人的状态表现为一种气度,即在生活中不要急功近利地直追结论,而去享受通向结论长长的过程。
  我在丽江古城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走在街道上,我走路的脚步匆忙惯了,还保持在北京的样子,当地电视台的何台长陪着我,我们想着赶快把事情办完。我看见前面有三个纳西族的大妈,走路特别慢,一条路被三个老太太堵死了,我和何台长过不去。何台长用纳西语和大妈说:“借个路过去。”有一个老太太从夕阳中转过头说了一句话,已经习惯我们生活节奏的何台长“啊”了一声就停下了。老太太悠闲地说:“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都在往一个地方去,快走也是走,慢走也是走,干吗不慢慢走呢?”什么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是让我们的机遇充满问号,当我们充满问号并且用心面对的时候是需要勇敢的。希望平衡的人说让我少一点问号少一点未知数,但一个自信和勇敢的人会说多给我一些挑战吧,我能应对。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的一生少则七八十年多则八九十年,也就这样而已吧。生命究竟是条小溪还是条大河,由宽度决定。我们能做的事情是缔结河床的两岸,让自己尽量宽广,这种宽广也是一种勇气。
  我曾经在《〈论语〉心得》里讲过一个来自于日本禅宗的故事,网上很多人都在传这个茶师的故事。这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原本是懦弱的、不勇敢的、不懂得任何武功的,但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茶艺师。主人离不开他,主人去京师办事非要带着他,他说如果遇到浪人向我挑战怎么办,主人让他打扮成武士,他战战兢兢跟着主人到了京城。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出去就碰到一个浪人,浪人要比剑,茶师说不懂武艺,浪人说不是武士却穿着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还是要杀死你。茶师说自己有很多事还没有办完,办完事下午再去找他。然后茶师直奔京城的大武馆,见到武馆的主人求主人教他一样死得最体面的方法,他说自己是一个茶师,遇到了挑衅。主人请他泡杯便茶,他想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泡茶,做得极其沉静从容,一套做得完完整整,做好奉给武馆主人。武馆主人说:“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诉你不必死了,你去吧,你就用现在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我只告诉你这一句话。”茶师去了,到的时候发现浪人已经等着了。浪人气焰嚣张地说:“我们开始比武。”他笑笑看看对方,说不用着急,端下帽子整整齐齐放在旁边,把外衣脱下来整整齐齐叠好压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裤腿、腰带系好,始终面带微笑、气定神闲。浪人的表情越来越害怕,心里越来越没底,不知道对手有多强。气焰微妙地此消彼长,到最后一刻,茶师把身上仅有的佩剑抽出来暴喝一声停在那儿,对面的浪人给他跪下了,说:“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这是个禅宗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真正的勇敢有时候并不表现在外在的力量,而表现在内心表现出的信念和整个人带出的气息。我们为什么和很多朋友交往中会说气场特别强,我们用全身心和大家沟通、交流。我自己是搞传播学的,传播学中有一个统计,用语言能表达、交流的信息只占整个信息的38%,剩下的62%是我们称为负语言系统的东西。负语言系统是一个人的表情、姿态、眉语之间流露的神情、体态、身边无形的气场。什么样的人具有心灵上的勇敢?这种勇敢是坦荡的、无私的,所以才无畏,应当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信心。
  孟夫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浩然之气?就是将天地之气含蕴于心。庄子说天地精神能够进入自己的内心,当你能够做到这一步时,孟夫子说的那种浩然之气就充乎其中、溢乎其貌、洞乎其颜,一个人举手投足、言辞之间都有胸中的气息流荡出来,那个气息不是个人的,而是天地精华,是古往今来凝聚起来的。我相信一个人修炼内心是可以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的。孔夫子说完这三句话之后,学生一笑说:“夫子自当。”即“老师你说的这三句话说的就是你自己呀”。孔子为什么是万世师表?他并不喜欢长篇大论地和学生讨论,行动胜于言辞,用他的话说是“先行其言而后行之”,先把你说的话做了,然后再淡淡地说就行了,不要先夸下海口说下大话。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乎仁。”一个真正仁义的人内心是刚毅的,表面上言辞是谨慎的,一个总在喋喋不休放出豪言的人往往是少有仁义的。也就是说内心的仁、智、勇应当是行为的延伸而不是口头的姿态,这种延伸能够让我 们了解一生走过什么样的路,去加强自己心中最缺少的东西。如果这是衡定人生的准则,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儒家思想对整个人生的纵向坐标又是怎么设定的呢?孔子说:“我年十五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简单描述,我们每个人都要穿越这样的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上我们真的能做到迈过每一个门槛时都能够印证自己心中的坐标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令自己满意吗?我们先放下这样一个人生坐标系,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兄弟两个人,深更半夜远足归家,背着重重的行囊,他们家住在80层的楼上。到了楼下,他们看到一张贴了很长时间的告示,说电梯维修,这天12点以后电梯停运,两个人背着行囊到家时已经过了电梯运行的时间。怎么办呀?那也得回家呀,年轻呀,向上走吧。两个人背着大包向上走,走到20层时感觉太累了,想把背包存到20层,电梯运行时再回去取。卸下行囊后人轻松了,意气风发、身轻如燕向上走。走到40层时不拿东西也累了,两个人互相抱怨,争吵起来。吵吵闹闹间又爬了20层,到了60层,两个人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感觉不远了,两个人放慢脚步慢慢爬,又爬了最后20层。终于站到80层的门口,两个人面面相觑,觉得忘了点什么,想来想去想起钥匙放在20层的背包里。这是人的一生的寓言,我们每一个人初上路时,我们的行囊中有对世界的渴望、憧憬、梦想,有很多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有一番鸿图大志,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个传奇。我们背着行囊意气风发走到20层——人生20岁面对社会,要安身立命,要作为独立的社会的人走出去,这个时候人开始觉得疲惫,当社会用规则给你重压和挑战时,你开始想 将背包中的浪漫、梦想先存下来,等有朝一日发达了再回来取,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我先轻身上路,如此而已。然后我们开始步入人生的中年阶段,走到30岁——而立之年,家和职位都有了,人就更累了。往40岁走时人又想着如何提升自己,40岁时上有老下有小,人心开始不平衡,人到中年时经常会有生活对不起自己的感觉,这是种无名火,不知道该向谁发泄,反正身边有谁就向谁发泄,可能两个人互相抱怨。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漫画,一个老板有无名火,随便叫来一个职员骂了一顿;职员很委屈,但不敢和老板发火。职员气呼呼地回家,看见老婆把老婆骂了一顿;老婆很委屈,看见孩子又把孩子骂了一顿;孩子不敢说什么,一生气出去了,出去看见一只小狗,把狗揍了顿;狗气呼呼的看见一只猫,就追咬猫;猫很委屈,就去追耗子……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种无名火的轮转中,这就是40岁到60岁的抱怨,这个时候觉得年华已老,人生苦短,人快要退休了。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59岁现象”?就是觉得时不我待,如果再不捞一点,晚境更凄凉。这个阶段人是不堪重负的,人内心是有积怨的,无名火不断宣泄出来。60岁退休后感觉人生的路不太长了,慢慢走了,没有什么抱怨了,但也没有激情了,又沉默地走完20级台阶。80岁面对人生的这扇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怅然若失,想着这一生丢失了什么,想着20岁的钥匙已经留在了20岁,已经没有机会再下去取它了。人的一生走过来是为了什么呢?你背着行囊一直想把梦想像风筝一样放出来,一直期望激情能像江河湖海一样奔涌成诗,你希望自己做一个人生传奇。但是我们做了吗?我们这一生,就在匆忙中完成了所有人应当完成的事情,惟独不可能成为自己,因为 你丢了你自己的钥匙。这是一个寓言,也像我们自己的一辈子,我们到最后会想一切终究是为什么呀。与其到人生终点叹息、后悔,不如早一点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卡上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
  为什么在人生的每一段上有一个目标?“年十五治于学”,人开始学习了,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当今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有一个概念,我自己很喜欢,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现在有很多读书的孩子,包括选专业的时候,选什么样的职业可以让自己终其一生为其奋斗?怎样用你自己的行为、知识作为生产力去改变社会呢?你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让它不沉迷在信息阵中而是转化为有效价值呢?今天的信息用孔子的话来讲叫做“过犹不及”,我们今天不是信息贫乏而是信息过剩,选择一个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人生的坐标上选对一条路就会幸福一生。我愿意和大家探讨一下我自己的心得,我现在专门做影视研究,来讲《论语》、《庄子》,网上很多朋友质疑说:“她有什么资格讲这个呀?”我原来是学古典文学的硕士,后来媒体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为何读硕士时要学古典文学而读博士时学影视传播,这两个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我想跟大家讲讲,我为何会这样做?我选硕士专业时才20岁,人在年轻时需要让自己有文化的根基,需要了解自己的血脉源头在哪里,需要有一种内心的定力和修养去面对这个世界,所以那时我选这样一种专业去深入研读。人在年轻时学的东西其实不会作为外在的职业方式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思维判断存在,因为那些言辞已经刻在血液里,你是不用去背的,你也不会再忘。为何我读博士时选择影视传媒呢?我想人真正的职业是可以为社会做事,不应止于心而应鉴于行,知识分子是有行动传统的,孔子为何一生奔走列国?他一生奔走列国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顺利,他希望用行动为社会做点事。一个人要想真正自信必须要看到自己的业绩,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年十五治于学”要找到有效的学习途径,置身前沿选择一个行业,它可以成全你,而由于你的优秀最后能够成全这个行当,选对一个行当会找到一种奢侈的幸福。你去工作的时候享受工作,现在有几个人在享受工作?选择工作在年轻时是非常重要的。
  “三十而立”,“立”是什么?也许我们没有获得一个外在的建功立业的机会,30岁在今天还嫌太小,但在内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坐标,这是我所理解的“立”,就是内心知道我怎么活了。我个人的体验是30岁以前我用加法生活,30岁以后我用减法生活,这是我在30岁上最明显的变化。所谓加法,一个年轻的孩子到这个世界,每天都在积累名誉、知识、财富、情感,不断地往自己的生命里累积,但是人生的空间是有限的,人的心灵空间也需要腾空,就如同电脑硬盘需要删除一些不需要的文件。什么是我说的减法生活呢?就是人到了而立之年,有理由活得更勇敢,你可以拒绝一些你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应付的应酬,你可以拒绝一些你不愿违心获得的名誉和财富,你对世界可以说“不”,这又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两个字“从容”上来了。你成天奔波于各种不想做的事之间,浪费的不止是时间,而是生命的品质。违心是难受的,强颜欢笑和很屈辱地喝下一杯酒,或者一定要阿谀奉承夸一个你内心很鄙夷的人,或者你牵挂亲人不断看表还要应酬一个长话连篇的朋友,我们能从容吗?我们失去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里的一份自信和坦然。“而立”是人早点明确心中想要的是什么,对不喜欢的东西淡淡地说不。
  “四十不惑”更难了,这并不简单地只需要年龄阅历的增长。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是一种外在学业的累积,是一种信息储备,智慧是内心的悟性、反省。“觉”是一个瞬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句话怦然动心是“觉”。“悟”是一个过程,是人慢慢感受、阐发,用自己的经验点化那些经典。为什么一开始我说我只敢说半部《论语》,我还有后半辈子再去看,到后半辈子我会觉得现在我说的话是年少轻狂,我连半部都没有读透。所以一个有悟性的人生首先具备的素质,就是要反省。不惑的人一定是经常反省的,不惑还在于你面对这个世界,当你成长得更强大的时候,你有理由对世界做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选择,不要完全按照世界给你制定的规则行事。人从二三十岁往上走的时候,都想抓住社会中的很多机遇。很多人问我如何理解命运,我说我理解的命运是先天的性格、后天的价值取向加上客观的机遇。先天的性格会决定这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他行动的方式;后天的价值观决定这个人的取与舍,小舍小得,不舍而不得,一定是先舍而后得,所以价值观决定取舍;客观的机遇是成全这两点的外在条件。问题是客观条件来的时候,有些循规蹈矩的人会陷入迷惑,因为你不知道它是谁。韩国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怪物,前脸长满头发,后脑勺是秃的,所以它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它是谁,它走过你身边时你突然知道它是谁了,伸手一抓,它过去了。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机遇,机遇永远是前脸长头发后面秃的。我们能抓住机遇吗?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挑战惯 性的创造性思维。公民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取决于逆向思维,一开始就不要循规蹈矩。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电信公司招聘一个工作很简单的发报员,这个岗位的要求是懂得一种密码发电的方式。有很多蓝领工人可以胜任,所以去应聘,但应聘的工作环境很嘈杂,在电信公司巨大的办公室里,闹闹哄哄的,有多种电波,很多人在打电话,好几十人穿梭着办公。有两排椅子,里面有一个小门,面试的人要坐着等着进入小门。面试的人接到指令坐在那儿等,等了两三个小时,没有人出来叫他们,他们忍受着嘈杂坐着。这时来了一位迟到的小伙子,小伙子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位置了,他就在旁边静静地站着,突然他直奔小门推门而入。十分钟后人力资源的主管带着小伙子出来对所有人说,这个位置已经由这个小伙子获得了。这些人非常不平衡,人力资源主管说出一个秘密:“其实从你们坐在这里的那一刻开始,在整个嘈杂的电波中一直有一个密码在发送一句话‘如果你听到这句话,请直接进入小门’。”所有的人都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没有用心倾听,只有小伙子听懂了,他推门说:“我就是来应聘发报员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到一种知识,掌握一种技能,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个世界上足够安身立命。在世界上最大的营销是营销自己,我们可能不是项目经理,我们可以用做项目经理的心态去完成一个项目,即人生的目标。项目经理的身份是需要我们不惑的。人其实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仅有知识是我们所说的书呆子,如何学而不呆,需要你在这个世界上“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去打开的,我很欣赏的一句广告语是:“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世界。”我们有多宽的眼界,我们就有多 大的世界,只有走到这样的阶段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叫“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在我的理解是人生智慧选择后的笑对,是人不去较劲了,就是不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知天命的观点消极吗?知天命是让人什么都不争吗?关于不争不斗,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所谓君子有三戒,孔子说:人的一生无非划为三个大段,年少时戒之在色,即感情问题不要出大事;中年时戒之在斗,即不要为小小的房子、职称和别人斗,这种斗有时不完全表现在阴谋、伎俩和外在的手段,这种斗更多的是心里和自己较劲,知天命是心里已经不较劲了,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状态,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状态是局促的、紧张的、抱憾的,他的心中肯定打了个结;年老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知天命比“不惑”更高一个层次,“不惑”是从一种动态中逐渐地稳定下来趋于静态,“知天命”是从静态的死结上发散开来重新获得心灵的自由。“知天命”应当是一种从容、旷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来。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古人,你不能说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但这个人可以把日子过得很潇洒,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极其简陋,但是能看得开。如果知天命之年让你过简陋的日子,你内心会平衡吗?苏东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特点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且受罪时非常从容。苏东坡在杭州当官,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苏东坡不断被贬官,最后被贬到天涯海角,还很高兴,说我有再大的坎坷都不遗憾,因为此番游历是我平生没有的。苏东坡看月亮好,今天就叫中秋吧;今天菊花开了,今天就叫重阳吧,这就是他所说的“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也就是说如果自己 的心是快乐的,天天都是节日。对于李白来说,很好的中秋月色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唱歌、跳舞的时候,月亮都跟着他。突然之间天地聚气、一堂春色。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何陋之有”,任何时候有一种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你的身上,你的周遭可以是落寞的,但你的心里是快乐的。张绍祥被贬官时,一个人在重阳节坐船,写诗说水面像玉做的盘,他的心是淡定的、坦然的,虽然没有亲朋好友,但他看到素月,皎洁的月光都给他了。即使没有这些光,他一个人也是孤光自照、肝胆成冰雪——一个人还有生命的光芒,可以自内而外放射出来照出自己的肝胆。他多享受呀,多悠然自得的心情。最后他说了一个愿望,船上没有酒,但我想过节想大宴亲朋,可以用天上的北斗七星舀尽西江水遍宴天下,天地山川、一花一草都是座上宾客。我们的悲悯之心投射出去,世间的万物都是和我们的心有所接的。在这样的时候,人能不辽阔吗?
  我们问问自己,真活到四五十岁时,我们能做到这种大欢乐吗?人在倒霉的时候最容易较劲,一定要问问倒霉事为何轮上我?心胸的豁达是自己获得幸福提升的能力。苏东坡不会像一些文人戚戚怨怨总在追问“我的乡关何在”,苏东坡的观点是“此身安处是我家”,只要到的地方让他的心有归属,他的这颗心在这里是快乐的,这就是他的家乡。这些人心里的家是在地球之外,是在天际,我不说这是儒家的境界。其实这更接近道家的境界,中国文人生命里儒道两种成分从来是相并的,庄子说世间万物是他的车马,人心是可以无极的,我们不需要什么样的载体。这个载体可能是简陋的,可能只是象征符号,比如陶渊明给没有琴弦的琴起名为“素琴”,喝醉了抱着琴让朋友走。这样的举动,如果以今天的我们来看,这叫不懂事。但陶渊明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陶渊明的家四处漏风,家里什么都没有,但陶渊明自己过得很高兴,好读书不求甚解,自己读书读得高兴了连饭都忘了吃,这是内心的自得其乐。陶渊明的朋友听他弹奏素琴听到什么音乐了吗?一段木头是无声的,多年以后李白懂得了他,写了一首小诗,说自从陶渊明辞官重归田园之后,不计功利得失,天地之间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真正的音乐是天籁之音,是存在于心灵中的感动。音乐家是将音符作载体把心中的感动写出来,画家是找到一种色彩和构图把心中的感动写出来,诗人是找到文字把感动写出来,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心中的感动总会宣泄出来,哪怕只是一段无弦琴。有一种天籁和鸣在你的心中是响彻的,陶渊明喝醉让朋友离去,李白写道:“我醉欲言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其实大家想一想,中国古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但他们那种日子的贫瘠我们是想不到的,为什么在那样的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知天命以后的洒脱和旷达,只有超越了知天命再往高处走,你听到别人说什么话都能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说你不像年轻时那么激愤,跳出来反驳,你会想谁都不容易,他说这样的话有他的道理,别人有想法、难处。一个人到这个境界就是耳顺,听到什么样不同的声音可以替别人想,这是孔夫子说的六十岁的境界。
  其实如果我们心里足够包容、悲悯,我们能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话,也许你不必等到六十岁就耳顺了。急不可待跳出来反驳说明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我们见识别人的苦难还太少,只有一个人穿越了很多苦难之后,他再看他人,能够从心底体会出一种理解。当你对世界充满和善时,从心所欲就不远了,人的心灵可以作为主宰,做的一切并不超越世界的规矩,不去碰触世界的边际。
  从心所欲的人是什么样呢?漫天漫地活在自我之中也是一种快乐,李白悲也千古乐也千古,他的悲喜都是万古长情,天地之间他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不受很多的制约。什么叫从心所欲?并不是不受道德的规范,从心所欲还能够做到不欲的境界,在心中获得一种宽广的自信,心中要有一些古人相伴,要有他一些言辞让你知道。
  在泰山南天门会看到一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大海也有涯,有天接着作海岸;山顶上最高的峰峦就是你自己。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登山后不是征服而是融和——大山不是被我踩在脚下,而是我站在大山的肩膀上能够成为天地之间大写的人,这种自我实现是以领天地精华灵气,痛彻世间万千道理,看破古今生死,最后获得心灵的欢畅和自由。我讲过一句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怨这种情感什么时候拿出来用呢?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的埋怨和仇恨什么时候拿出来?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即使有抱怨和仇恨的时候,你最好把它浇灭在心里永远都不要拿出来,拿出来是使用、宣泄吗?不要忘了所有的仇恨和抱怨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你能够有效杀伤他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心受伤更深,其实一个豁达的人是要学会粗略机智的,略去生活的不如意,让有限的空间里充满一些灿烂的事情。都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是客观存在的,起码还有一二是如意的,那么常想一二。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会那么惨,不会八九都不如意,起码有六七成是如意的,我们要多想如意,不要将不如意作为有毒空气散发腐败的气息。有的人抱怨成为一种习惯,永远看不见所得,永远看见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样使自己得到的东西都黯然失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你拥有的永远把它放大到最大,用乐观旷达的心去看当下,你可以较劲,但较劲之后,恍然一梦,鬓发斑白,较劲是在浪费生命。
  我可以换个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世界无非是主观的世界,我们心中有什么我们眼中会见到什么。苏东坡和佛印参禅之后,回家很得意地和苏小妹说他问佛印他像什么,佛印说看他像尊佛,他说看佛印像堆牛粪。苏小妹说:“佛家讲的是见心而见性,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看到的是什么,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那么你想想你心中有什么。”你看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固然客观世界外在于我们,但是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态度进行阐释,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效率。我曾经看过一个15世纪的宗教学家在他的一本书的序言中讲了一个指引他人生历程的故事,他说他顶着炎炎烈日走过一个巨大的古料厂时,看到一群人在搬砖,他好奇地问一个人在做什么,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说:“你看不见呀?我们在干苦役,搬砖。”他又去问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平和一些,说:“砌墙。”他又去问第三个人,第三个人脸上有种特别祥和的光彩,他擦擦汗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呢。”三个人做着同样的事,都头顶烈日,汗流浃背,都在搬砖,但他们给了三个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人生的三种态度。第一种人是悲观主义者,在我们的寻常日子里,你做的任何一个职业,哪怕你求学,你有理由把它认为就是一场苦役——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需要付出辛苦的,你不享受这个过程。第二种人是职业主义者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知道为了职务必须去完成当下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做完,但没有上限去提升,你的快乐也没有创造的激情。第三种人是理想主义者,手中的每件琐事、一砖一瓦、一滴汗,你都能想到一座教堂。那座教堂不是别人给你的蓝图,而是你心中的梦想,那座教堂真正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是最好的自己。当有一座教堂摆在前方的时候,当它在我们的眼前不断完结的时候,每一块砖都是通往那里的一种力量。
  人终究是靠自己成全的,一个有觉悟的人,能够和古圣先贤沟通的人,并不是说要背下多少诗词,而是从古圣先贤超越千年的尘埃中获得一种生命的觉悟,真正看见自己的心,从建立自己开始去构筑这个社会的和谐,每个人的前方有一个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心中有一座最好的教堂。
  徐冰:1977年考入中央美院
  1990年移居美国
  1999年获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
  他是中国最具影响的世界级艺术家
  2007年他被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回到阔别十八年的祖国,出任中央美院副院长
  咱们在咱们的大屏幕上,看到的这些美术作品,都是艺术界从1949年以来创作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今天想谈的就是我的老师这些艺术界的前辈对我的影响,对我们这一代人在心灵上的影响,我今天想谈的一位艺术家,就是齐白石先生,齐白石先生是一位民间艺术家,同时他身上具备了非常强的工匠的特色,但是他又是个文人,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齐白石先生我非常喜欢他的东西,而且他对我们这一代人,对我的艺术影响,因为在艺术圈在年轻时候,在你的感觉非常敏感的时候,在你精力非常充沛的时候,你可以画得非常好,但是到了你年龄大的以后,由于你的感觉,由于你的控制的技术,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以后,慢慢地你的艺术,它就会慢慢慢慢地下来,但是唯独齐白石先生他是越画越好,这个东西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什么呢?齐白石先生在他年轻的时候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另外一个再主要的原因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你可以看到他画的一棵白菜,然后两个辣椒,这个白菜画得那么可爱,这个辣椒两个辣椒画得那么红,只有不愿意离开生活对生活热爱到这个程度的人才可以把辣椒看得那么红,这些东西事实上对我在艺术上的启发非常地深刻,另外一点齐白石先生的艺术透着中国的智慧和透着真正的一种中国人的一种情怀,所以说他的东西是超越艺术和超越技法的,它是生命的,他在七十岁时他跟别人说:我现在才知道其实我不会画画。别人说:你不会画画,说你是绘画大师怎么能不会画画呢?他说我真的不会画画,我现在才开始懂我不会画画。事实上他的意思是说,艺术绘画本身是超越技法的,他是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境界的。另外我还想谈一下齐白石先生对咱们这一代人在心灵上,在情趣上,在 品位上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非常着名国际艺术家叫安迪。沃霍尔,他是美国的波普艺术的代表,波普艺术简单讲是什么,它就是把流行文化引入到严肃的纯艺术当中,但是我想安迪。沃霍尔这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但是他比起咱们的齐白石我觉得是小巫见大巫,因为齐白石更早地而且真正地更广泛地把艺术引到生活中,把高尚的,纯粹的艺术和真正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都可以回想一下,在咱们的生活用品中,像咱们的脸盆,像咱们暖壶上的这些图案,像咱们床单上的这些花纹,像咱们沙发靠垫上的这些绘画,很多都是齐白石的虾米、螃蟹、花鸟草虫这些内容,事实上我认为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咱们觉得是一种很土的或者很过时的一种审美的,但事实这些东西真正地影响了咱们这一代人审美的情趣和品位,它的价值在于什么呢?在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背景、社会的运动的趋向之下,有人用他的艺术这我们每一个人传留了一份中国人真正地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中国人的审美和品位和内心情趣所珍惜的这一部分东西,我认为这些东西,它真正地把一种属于咱们血液中的,中国人的纯真的美好的东西,给保留下来,给留住了。另外我强调齐白石先生的创造力和他的思维的独特性,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在谈创意和创新,但是真正的创意和创新,我认为是来自于对本心的真正的一种尊重和虔敬的态度,你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创造力,所以说齐白石先生这些品质和给我们留下这份遗产,我认为在今天不仅对我们艺术家和艺术界,对整个的民族都具有非常的意义,在我们的过去的过程中,我们有非常优秀成果和方法,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也有不了解的东西,但是在今天的任务是,如何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前提之下面对它而不是回避它,然后透过这一层我们看上去愚昧的,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在它下面来获得一种这个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对我们的未来的文化建设所用的部份,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谢谢大家!
  朱军:谢谢你,徐院长,我的问题是:外来的文化艺术作品,会对我们本土的文化,或者换一种角度说会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灵,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徐冰:我认为是在咱们这一代的心灵的内容上,它是在一个大的文明和理想的一个方式之内的,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因素作为补充,比如说你刚才提到就是说,外来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的翻译的影响,我认为它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这些翻译家像傅雷这样的翻译家事实上对我们这一代人心灵上的健全,和我们这一代人心灵上的丰富做了很多的贡献,他们通过他们的语言把西方的思想和西方的一种健康的情感,通过一种新和语言方式带到我们的生活中。
  于丹:感动中国
  她完成了从大学教授向文化明星的华丽转身,她在百家讲坛,在文化视点中,以生命的感悟,推动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她对圣哲经典化、个性化的解读,更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妙趣天成,那么今天她是用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心灵,又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有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导生导师,教授于丹。
  大家好!过节的时候我们来追问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我望着屏幕上这些庄严的面孔,他们的身上有中国的历史,他们的眼中有我们灵 魂的折射,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呢?我想中国人是热爱山川的,中国人是诗意纵横的,中国人的心灵是在艺术中陶冶的,天地有情,万古永恒,每一个中国人,不仅仅在这些楼台馆所之中,以狭义的文化,学习的方式完成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春花秋月中穿行而过,如同中国人说:沐春风思飞扬,凌秋云思浩荡。一个人见到大地阳光蒸腾的时候,思绪是腾飞的,而在此刻秋云壁立,一个人胸怀始开,襟怀浩荡,春花秋月不是无情物,它们酝酿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它们酝酿了我们生命中的灵感,这一切形成了中国人那种诗意联想的思维方式,今年的国庆赶得很巧,恰好也在中秋,我们就来说一个意象吧,天空的这一轮明月,万古在心,今天它照耀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灵呢?我们心灵的成长,在千年之前,在物质还相对贫瘠的时代,却有一种豪奢的精神世界,那就是人跟明月之间隽永的默契,我们在今天,在繁忙喧嚣之中,有几个人去真正思考,如果我们失去了月亮下,这样一个澄净的心灵反省,而只剩下公众的空间,我们还能够真正看见我们的心灵吗?我们还能够去追问塑造心灵的由来吗?有那么多的诗人,明月在心,在明月之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李白会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在忧伤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话今天我们会笑话,这是一种愚痴,这是一种幼稚,李白也知道,李白自己也说,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值此一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只要你愿意相信,人与明月终有一天,会在云端相逢,每个人生命中的月色,都是不一样的,曹丕看见的是星汉西流夜未央,明月皎皎照我床的忧伤,但是他父亲魏武帝曹操看见的就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那样一个创立大业求贤着渴的人,心中看见的是明月照出的忧思和壮志。杜甫的明月是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个人看见了月光下内心的孤单和忧沉,我们会学习明净,我们会了解永恒,我们也许不像在太阳下那么狂燥,因为我们会懂得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在致极圆满之前,在凋零与缺损还没有开始之前,让我们悠然等待,让我们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地去追究结果,而从容不迫在享受过程,所以在这个节日里,我祝福所有的朋友都拥有心中的那轮明月,都拥有中国人写意的诗化的浪漫生活。让这一切不仅塑造了历史,也塑造了我们眼前每一个人的心灵,祝福大家!
  朱军:谢谢,谢谢于丹教授,我们今天在探究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或者叫是谁塑造我们的心灵,我一直在想追求其根源的时候,你觉得这种塑造来源于现实生活多呢还是来源于艺术更多?
  于丹:如果我选择,我当然毫不犹豫地说来自于生活,因为艺术是从生活里面生长出来的,真正的艺术是什么呢?不是让人躲避其中自恋的象牙塔,而是让人们通过它去热爱广阔生活的金光大道,最好的艺术都不是病态的,不是那些刻拙的、狭隘的,是朴素的、隽永的,如同日月,永远在世界中,我们的心是不是亲近它,这是我们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爱清风朗月,那不是风月的遗憾,而是我们生命的悲哀,所以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追究那个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而忘记了一点,在永恒的自然和现实面前,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都是艺术家,你的心灵在被这一切塑造之后那才是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rnahk.com/yingyuzliao/31510.html

相关阅读
  • 2017年教师节感恩老师句子或一段话 2017年教师节感恩老师句子或一段话
  • 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精选 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精选
  • 关于名人自信的名言 关于名人自信的名言
  • 大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大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 关于读书的名言 关于读书的名言
  • 【关于美食的句子】关于美食散文_美食的散文欣赏 【关于美食的句子】关于美食散文_美食的散文欣赏
  • 【成功营销十大经典案例营销策划】成功营销十大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会给你带来感悟 【成功营销十大经典案例营销策划】成功营销十大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会给你带来感悟
为您推荐